他引用了几个核心数据和典型案例,将抽象的“瓶颈”描绘得具体而清晰。

        整个汇报过程行云流水,重点突出。

        汇报完毕,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提问开始。

        市委书记周砚深率先开口,他目光沉静地看向刘所长,语气平稳却带着极强的穿透力:“刘所长,你刚才提到的这个‘内在能力瓶颈’新机制,在你们的数据模型和调研中,是如何具体呈现和量化的?请你们的数据专家详细说明一下。”

        刘所长立刻侧身,看向后排:“秦教授,请您向各位领导汇报。”

        老秦早有准备,立刻站起身,走到辅助显示屏前,调出准备好的图表,声音沉稳有力:“周书记,各位领导,我们主要通过三个维度量化:一是企业‘数据驱动决策’在关键管理流程中的占比,二是跨部门数据调用响应时间与成功率,三是数据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

        模型显示,当企业处于‘能力瓶颈’区间时,弹性系数会显著低于0.5,意味着数据投入的边际效益急剧下降。具体到案例C企业……”

        他条分缕析,用精准的数据和严谨的模型支撑了刘所长的宏观判断。

        紧接着,副市长看向林窈,他听说了初始发现问题的原因,便即兴点名:“那位年轻的研究员,林窈同志是吧?你在深入企业一线调研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一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窈身上。

        她没有丝毫慌乱,从容起身,微微欠身,声音清越平和:

        “副市长,我最大的感受是,数据对于很多企业,尤其是正处于转型期的传统企业来说,就像突然涌入的‘洪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