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窈便将从吐槽妊娠纹开始,到蔓蔓分享月子趣事,最后重点聊到产后情绪的话题,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
当她说到蔓蔓亲身经历的产后情绪波动,以及那个“要学会自救”的观点时。
周砚深握着方向盘的手不自觉地收紧了些,指节微微泛白。但他没有打断,只是目光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路,耐心地听她说完。
“蔓蔓说的,很正确。”周砚深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慎重,“产后情绪确实需要自我觉察和调节。但是,老婆,”他侧头看了她一眼,眼神里带着清晰的忧虑,“只靠自己去‘自救’,很难。”
“为什么?”林窈不解。
“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病了’。”周砚深的语气带着一种洞察事实的冷静,
“我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产后情绪低落、极度疲劳、睡眠被剥夺,这些症状与产后抑郁或焦虑的早期症状高度重叠。很多新手妈妈会下意识地认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只是太累了’,而无法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需要关注和干预的疾病状态。她们可能只在情绪极度崩溃、无法承受时,才模糊地意识到问题,却往往忽略了前期身体和情绪发出的大量预警信号。”
林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全天24小时待命,特别是在月子期间,身体虚弱,再加上严重睡眠剥夺这种极限挑战,会让一个身心俱疲的人,认知资源、决策能力和执行力都降到最低点。在这种状态下,要求她清晰识别并有效‘自救’,确实要求太高了。”
“是啊。”周砚深肯定道,目光沉静地望向前方的道路,“所以不能光靠自己硬扛,更需要家人,尤其是丈夫的理解、支持和实质性的帮助。”
林窈想起蔓蔓的话,提出疑问:“但是,好像很多妈妈在那个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反而会选择独自承受,而不是向家人、朋友求助或倾诉。就像蔓蔓,她性格那么直率,当时也选择了隐忍。这是为什么?”
周砚深沉吟了一下,分析道:“原因可能很复杂。有时候,是因为家人的不理解,甚至否定。或者,她们负面情绪的源头,恰恰就来自于家人。试想,如果一个人已经鼓起莫大的勇气,说出‘我可能抑郁了’,而最致命的打击却来自最亲的人——‘别想那么多’、‘看看孩子多可爱’、‘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就是太矫情’、‘为母则刚,你要坚强一点’……这些话,会瞬间浇灭刚刚燃起的求助火苗,让她们重新缩回自己的壳里,到后面什么都不想说了。”
林窈接话,带着一丝了然:“所以,有些人可能是根据对家人的了解,已经预判到,倾诉负面情绪,不仅得不到共情和理解,反而会收到评判和说教,于是选择了沉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