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特色农业,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种粮食,像三溪乡那边的山地,完全可以搞中草药种植,丰台就搞水果和蔬菜大棚,青山乡树多,就搞林下经济,种蘑菇,养家禽。每个乡镇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第二是旅游业,我们兴宁本身就是个旅游城市,有海湾,有山景,还有古城建筑群,但历来都没怎么开发,应该整合资源,对比其他东北三省的滨海城市,找准自身定位,打造特色风景……”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有潜力的,是泳装纺织业。”

        “泳装?”江大鹰和江悦都愣了一下。

        “对,泳装。”江振邦肯定地答道,“我们都知道,兴宁在这个产业上是有深厚积累的,早在十多年前,依托海滨度假产业消费需求,本地人就开始模仿外地的泳衣款式纺织生产,通过提篮叫卖等方式销售……如今全市范围内,家庭作坊式的泳装厂至少两百多家,初步形成了配套的产业链,还培养出一批经验丰富的工人。如果兴宁能抓住机会,引进技术和资本,打造一个泳装产业集群,并以此发展辐射到整个服装行业,将会是兴宁经济的一个巨大增长点。”

        江振邦说的这些,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他前世记忆中兴宁市后来真正走通的路。

        江大鹰听着,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这个想法有点意思,尤其是农业方面的,他做过乡党委书记,对这个很懂,江振邦说的他不是没想过,只是没对方想得这么全面。

        但沉思片刻后,江大鹰还是恢复了冷静,摆手打击道:“说的很好,但太笼统,没什么用,你现在纯粹是纸上谈兵,你了解乡下的实际情况吗?你知道一个项目从立项到落地有多复杂吗?”

        “你说三溪乡种中草药就能种了?你说丰台适合种果树就适合了?还有泳装产业,怎么引进技术和资本?人家凭什么要来兴宁呢?这都是问题。不是你一张嘴说啥就是啥的,要组织专家和基层干部进行深入研究。”

        江振邦点了点头:“爸你说的有道理,我也知道自己缺实践,缺一手的资料,所以,我准备下乡实地了解一下,您让林业局给我开个介绍信就行。”

        “有了这个介绍信,我可以用工作的名义到各个乡镇去调研,跟基层的干部和群众交流,拿到真实数据,我这份规划才会有分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