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由司法部牵头,两个路配合,对所有战俘进行甄别,对于叛乱的组织者、骨干分子、罪行较重的,一律结扎后流放,对于被裹挟者,罪行较轻的,由两个路的官府酌情处罚,不予流放。
尽管经过甄别,剔除了一些罪行较轻的人员,叙黎郡、迦南郡、运河区、朱达路,总共还是抓到了十几万人,运到澳洲流放。
外事部为了防止这些叛乱人员聚众闹事,将这些流放犯分开安置,在澳洲大陆先设置了5个流放区,分别是:
达文(今澳大利亚达尔文)、麦凯(今澳大利亚东北部)、伯士(今澳大利亚珀斯)、布班(今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纽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
司法部则雇佣了一批襄夷人,拿着武器,分片看守这些流放犯,防止他们有异动,或者逃跑,如果发现可就地处决。
这些流放犯,约百人左右,聚集成一个小的流放点,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只要他们安心生产,并上交一部分贡赋,其实与一个普通的村庄无异。
这些人流放犯,毕竟是从那些封建国家过来的,搞农牧业自然没有问题,除了养活自己,还能上交一些税赋,流放地有了造血能力,供养那些管理、看守人员,还略有剩余。
这些流放犯要搞农牧业,自然就要带来马牛羊猪等家畜、家禽,而这些动物都是澳洲大陆所没有的,澳洲的物种一下子丰富起来。
澳洲大陆有广袤的平原、草原,非常适合发展农牧业,由于澳洲土地众多,这些流放犯可以耕种、放牧很多土地,收益比以前在夷人地区还好。
这样一来,那些流放犯谁还想跑,也没地方跑,都是留下来安心生产,多产粮食,多养牛羊,把日子过好。
这些流放犯的使用铁器,耕作土地、放牧牛羊,与原来的土著人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本地土著人发现这些流放犯的铁器更好用,生产方式更先进,纷纷向他们模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