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国内的几个襄族,看到出去混的襄人们总体不错,心思也都活泛了,继续不断地向外的迁出,只有扶余族要等到第三波征服以后才有地盘,暂时还只能呆在国内。
最早迁出的僚越、骆瓯、契胡三个族群,由于启动比较早,从元和17年下半年就开始持续外迁,已经有一半多的居民迁到国外。他们迁走时基本都办理了准迁证,将户口也迁到新的居住地,将国内的土地和房屋大都卖给了汉人。
汉人们借着土地房屋便宜的机会,不断地向襄人地区迁移,在那里置业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两个迁移潮,一个是襄人迁往国外,一个是汉人迁往襄人地区。
那些生活环境恶劣的居民,这次也借着朝廷的好政策,可以迁出深山老林、沟壑荒坡,到襄人地区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土地,既改善了生存环境,也增加了襄人地区的汉人数量。
比较有争议的是无地农民的买地,无地农民认为,自己属于穷困阶层,需要朝廷照顾,应该按照人口无偿分配土地。那些买地的汉人认为,自己是全款买襄人的地,这些人却可以半价买地,非常不公平,提出异议。
争议提交到朝廷以后,朝廷仍坚持原来的政策,但是要求各地加强无地农民资格的认定,凡是冒充无地农民的,一经查实全部流放到勃州。
那些要地的农民,本就是想碰运气白要一些地,很多都经不起审核,看到官府严格审核,处罚力度大,即使通过审核,还要半价买地,最后大部分都打了退堂鼓,跑去打工去了。
那些买地的汉人认为,自己全款买地可以自己挑最好的地,想买哪里买哪里,想买多少买多少,不像无地农民那样限制很多,所以继续有很多汉人跑到襄人地区买地置业。
更有很多汉人跑去东昌府、仁和府、钦江府等地买襄人的房产、地皮,作为发展工商业之用。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