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组建三部

        这些战俘在羌戎兵的监督下,用铁锹、铁镐、小推车等工具,从事引水渠和运河的开挖工作。按照朝廷的预算,除了管吃管喝以外,也是给这些战俘一些奖励性的报酬的。

        吴元济比较抠门,不愿发给战俘,訾臻韬也没坚持,这些战俘就只能白干活。按照先前的约定,运河完工以后,这些战俘就能获得自由,但是运河的工程量非常大,进展很慢。

        吴元济对这些战俘本来就有恨意,就让羌戎兵鞭打那些干活不怎么出力的战俘,对战俘的生存条件也不怎么关心,每段时间都有人因为劳累或鞭打产生伤病,有的甚至去世。

        訾臻韬有点于心不忍,希望改善一下战俘们的生活条件,吴元济是个狠人,省下的钱自己又可以贪一些,拒不提高战俘的待遇。毕竟吴元济是这边的老大,訾臻韬也不愿过分得罪他,就专心搞起挖运河的事务。

        朝廷也给穆庭路配备了按察使、布政使、学政,帮助吴元济处理政务和其他事务,让穆庭路先运转起来。

        穆庭路共设六个郡,分别设在亚历山大设亚山郡、在开罗设开罗郡、在索哈杰设索杰郡、在大马士革设叙黎郡、在耶路撒冷设迦南郡、在亚美尼亚设亚尼郡。穆庭路的首府原本计划设在坎塔拉以北(今塞得港附近),由于运河暂时没有修好,总督府暂时设在开罗。

        由于穆庭路实际上只有一半的规模,朝廷对穆庭路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正常运转就行,关键是保障好造船和挖运河两项事务。

        羌戎族群本来是要准备八个郡的官员,后面李纯取消进攻拜占庭以后,临时将亚美尼亚调到穆庭路,才凑够六个郡,所以有些本来准备提拔调动过来的官员,就只能暂缓提拔,继续在原岗位任职。

        那些羌戎族的官员、公职人员、官兵在穆庭路站稳脚跟以后,自然就要将家属和亲眷接过来。这些羌戎人大部分是坐船抵达苏伊士,然后再通过陆路到达各郡,只有去亚尼郡的从宏威府(巴士拉)那边沿着底格里斯河过去。

        羌戎族其实由西北地区好几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但是他们之间的语言、风俗、宗教信仰差别不大。羌戎族大都信仰吐蕃传来的佛教,具有浓郁的吐蕃特色,这些佛寺的僧侣个性非常强,尚武好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