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觉得要求的都不过分,就按照三种办法进行安置,所有人都发一笔遣散费。愿意留下的,官府在同奈新城西北角辟了一块地方,让他们还俗安家落户。想走的就简单了,直接拿钱走人,寺院里经卷、法器也可以带走。年龄大又不想走的,就格外照顾一下,也跟第一类人安置在一起,但是每月发点养老金,算是照顾。

        婆罗门僧侣离开以后,李德裕请来国内过来传教的佛道两教人员,按照他们的要求,将其中的两个寺院改造一下,分别改成了佛寺和道观,成为隆安府华襄两族佛道信众的去处。

        第三个寺庙则交给了比较有名望的夷人和尚,由他在夷人中募捐一笔钱,并主持寺院的改造,最后成为当地小乘佛教信众的重要寺庙。

        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安置在同奈区的僧侣,成为最后一批得以能够留在同奈区的夷人,后面符真路在同奈区只引进襄人,还有必要的华人,不再让任何新的夷人到同奈区居住。

        后面,同奈区以外的拆迁户、或者卖地给襄人的夷人,只能安置在西贡区。就连西贡区对夷人也开始严控,远郊区的四个领当中,每年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有幸迁入西贡区。

        元稹和李德裕认为,尽管新城在发展,但是能够创造的商机和就业就会是有限的,自然倾向于分给华襄两族。

        由于朝廷严控华人到夷人地区,除了公职、军人、教师队伍之外,能来的主要是办企业、高级管理、核心技术、大宗贸易的人员。因此,在符真路的华人,主要存在于府城、郡城,都是当地的金字塔顶尖人物,他们非富即贵,成为令人仰慕的对象。

        元稹为了给襄人增加就业机会,除了按照分权模式,给了襄人大量的公职、军人、教师岗位,还规定华襄两族举办的企业、商行必须优先使用襄人,只有襄人不够或者襄人不愿干的岗位,才能招收夷人。

        同奈新城的华人聚居区挨着政务区,这两个区域是城市的核心区,也是安保等级最高的区域。这两个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周围砌上高墙,留几个重要的进出口,只允许华人和襄人进入,其中襄人还必须手持证件。

        符真路所有的公职都是华人担任,但是隆安府普通公职是留给襄人的,所以这些襄人可以手持工作证,进出政务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