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些方案只发到县级官员传阅,民间只能靠口口相传,在流传过程中,不少人添加了自己的解读,成为百姓们热烈议论的内容。
华人们对朝廷又要发动远征活动非常高兴,觉得国家征服的地方越多,华人的地位越高,未来的生活越好,但是也有一些华人觉得分给襄人不少权益有些可惜。
襄人们则是存在一些争议,大部分人觉得襄人跟着华人远征夷人地区,襄人获取的权益不少,在方方面面享受优待,高夷人一等。
也有少数人认为,襄人跟着朝廷的部队去远征,存在风险,在夷人地区虽然有些特权,但是要远赴夷人地区也是麻烦,没有多少意义。
因为这个政策重点是针对襄人的,所以在华人中形成的影响不大,在襄人群体中则是经久不息的讨论。
很多有心参军或到夷人地区发展的,跑到官府打听情况,请人分析利弊,怕错失这个机会。有的襄人则对这个政策不太感冒,想着继续在老家发展,反正朝廷也不强迫,各选各的路。
元和十四年春节之后,正月还没过完,裴度就来到宫中向李纯反应,一些官员借过年之机大肆敛财,如果再不大力反腐,官员队伍将不可收拾。
对于官员队伍,李纯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认为官员是治理国家的支柱,很多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愿赏而不愿罚;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贪婪植根于人性之中,单靠少数榜样和自觉约束是不行的,必须采取一些刚猛措施,才能刹住歪风邪气。
李纯心中理想的反腐模式,是前世新加坡和北欧的高薪养廉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难度很大。
一是要求国家比较富裕,有足够的财力让官员队伍有较高的收入;二是监管的制度非常全面,让官员的贪腐行为无所遁形;三是全民具有一致的反贪共识,官员觉得贪腐可耻,人民觉得贪腐可恨,人人反对贪腐、打击贪腐。
从目前来说,唐朝三个条件都不具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