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五年底,朝廷在三个族群总共练成了30个襄人团,但是每个襄人团只有一半的规模,主要是方便训练。元和十六年初,各团进一步扩编,招收新的兵员,组建成完整的团级部队,继续进行训练。

        由于有了前面一批训练的军官和士兵作为基础,扩充起来比较顺利,副连长提升为连长,排长提升为副连长,新兵成了老兵,可以再带新兵。

        三个族群的民兵营的组建和训练,开始时间比襄人团晚半个月,而且模式与襄人团有所不同。

        由道一级的地方部队抽调军官和老兵到各县去指导训练,军官由县里直接推荐,派去的汉人军官进行测试选拔,过关以后,具体的营、连、排军官岗位,由县五人政务会讨论决定,汉人军官不进行干预。

        军官训练一个月以后,再由这些军官招募士兵,仍然由汉人老兵进行测试,人员选拔确定以后,再由襄人军官对士兵进行编组。

        训练模式与襄人团相似,前面也是官兵分训,后面进行合训,经过一年形成战斗力,一年以后,同样是进行扩编。原则上,每个襄人县根据人数多少,组建一到两个民兵营。

        基本每个民兵营的人事都是以各县为主,所以这些民兵营的军官基本都是当地襄人官员推荐担任,这些民兵营基本上完全听命于各县的官员。

        襄人团和民兵营有很多地方不同,首先是襄人团作为辅助作战部队,还是有战斗任务的,对军官和兵员素质要求更高一些,官兵的待遇也更好一些。

        其次襄人团由汉人军官担任团营领导,后续将跟随各个军团作战,属于朝廷的部队,而民兵营属于地方维稳部队,完全由地方掌握。

        再次,襄人团属于正规军,士兵服役三年,服满后可以选拔为军士,也可以直接退役,而民兵营则宽松的多,对服役年限没有特别要求,只要地方上雇佣,可以服役到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