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城内的道路全部用混凝土修筑,既防水又不容易扬灰,坚固耐用,再也不怕下雨导致道路难行了。

        夏原城新开了很多工厂,夏原城东成为重要的工业区,城市中机器轰鸣,外地涌来很多农民前来务工,都觉得务工的的收入比种地强多了。

        在元和十一年时,迁都第二批人员就全部来到夏原,彻底完成了迁都,夏原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新首都,纷纷来夏原谋发展。

        从元和十年迁都开始,到元和十二年,两年就涌来二十多万人,原来规划的五十万人的规模,立马不够用了,来晚的,只能只能在城外买地居住。

        那些来的早的,可以在城内选择较好的地段,所开的商铺生意兴旺,财源广进,纷纷庆幸自己早来了夏原。那些当初选择留在长安的宗亲勋贵、臣僚富户一个个后悔不迭,都觉得自己看走了眼,眼看着两个都城东升西落,无可奈何。

        李纯观察国家发展的形势,确信自己的决策没错,各项事业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国家的综合实力蒸蒸日上,经济、科技、文化全面提升,唐朝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远超以前。

        夏原北靠人口密集的黄淮平原,南接经济富庶的江淮地区,在引资引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发展势头非常快。

        长安偏居一隅,交通不便,以前完全是依靠朝廷从外地供血才维持一种表面繁荣,一旦失去朝廷的扶持,立即陷入颓势,人口在缓慢的流失,工商业的发展跟夏原没法比。

        与此同时,其他很多城市也发展起来,势头最强的是广陵府,其原来基础就很好,通江达海,经济发达,当地人本就有经商的传统,有了朝廷的鼓励,工商业蓬勃兴起,隐然超过洛阳,成为全国第三城。

        西南的成都、南方的番禺、北方的开封也都借着发展工商业的热潮,迅速的发展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

        一些新建的城市如天门、钦江、新民、安顺,也都借着朝廷的资金支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普通小城发展成为道一级的首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