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士子不懂事也罢,杨于陵难道看不见,也不懂吗?居然录取这样的士子成为进士,科举取士还有什么意义?

        李纯决定,必须采取措施,摆明态度,下旨取消此次科举取士的结果,将礼部尚书杨于陵外放为岭南节度使,由礼部侍郎王播接任礼部尚书。

        至于王涯和韦贯之,李纯觉得他们还不算顽固,只是将他们训斥一番,没有贬官处理。

        这两个人后面改变态度,多做事、少议论,逐步取得了李纯的谅解。至此,清流派基本瓦解。

        李纯听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病重,认为是个解决藩镇问题的契机,干脆暂停科举,等解决藩镇问题后,再改革科举制度。

        元和三年底,各地发往朝廷的奏报中,多个大臣提到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的病重的事,其子王承宗野心勃勃,极有可能自任留后,而后顺势接任节度使。

        藩镇问题,一直都是朝廷的头等大事,也是李纯最想解决的问题,放在以前,李纯还会犹豫,现在朝廷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在上升,决不能放任王承宗接任成德节度使。

        为了谨慎起见,李纯决定还是来个集体讨论,收集一下大臣们的意见,摸个底,他本想在含元殿召开大朝会,但是又怕人多泄密,决定次日在宣政殿召集一些重臣讨论。

        第二天,由两名宰相领头,十多位朝廷重臣陆续走进宣政殿,向李纯跪拜施礼,而后在殿内依次而列,进行一个小型朝会。

        李纯开宗明义:“朕即位之初,众臣皆曰藩镇割据为我朝第一大患,但是三年多过去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今天就是要针对这个问题,好好讨论一下,众爱卿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吉甫首先发言:“自陛下登基以来先后讨平刘辟、李锜,其他藩镇莫不顺从,目前势大且顽固的只剩卢龙、成德、魏博、淮西、平卢五个藩镇,以陛下的英明,自当一一讨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