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听说此事,心中暗喜,觉得王叔文如此托大,得罪了那么多人,几乎把所有人推到对立面,可见其凝聚人心的能力低下。
李纯认为,做大事不拘小节,要尽量争取多数人的支持,步步为营,先把大的问题解决掉,再去解决小的问题。
如果一下子要解决多个问题,也要分个轻重缓急,像王叔文这样没有大局观,急于求成,处处树敌,早晚必败。
对手的破绽,就是自己要充分利用的机会,李纯当即派人找刘辟笼络了一番,说了一大堆韦皋的好话,还送了一些财物给刘辟,让刘辟回西川后,代他向韦皋致意。
刘辟正对王叔文气着,不知道如何回复韦皋,看到李纯这么给面子,当然是乐得答应,拿了李纯赠予的财物,高兴的领命而去。
刘辟回到西川以后,自然是将情况添油加醋的向韦皋说了一番,韦皋在西川任职二十一年,是资格最老、功勋地位最高的节度使,王叔文竟然这么不给面子,韦皋心中非常气愤。
韦皋觉得,既然李纯向自己示好,而且李纯当太子也是大势所趋,自己何不顺手推舟,还落得一个人情。
后面,韦皋专门写奏疏,夸赞李纯德才兼备,能力超群,认为他是做太子的不二人选。他的态度,基本就是藩镇的风向标,其他藩镇也开始向李纯靠拢。
从此以后,如果有其他藩镇的代表来长安办事,李纯都会派人笼络一番,各藩镇都觉得李纯不错,更加愿意向他靠拢,李纯的声望越来越大。
王叔文感觉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就想办法扭转局势,思来想去,他觉得抓住兵权最重要。
京城的主要驻军就是神策军,属于皇帝亲军,目前由宦官俱文珍和薛盈珍等人统领,他们和王叔文处于对立状态,不可能听他的。
经过筹划,王叔文决定来个巧夺兵权,准备让和自己关系还不错的大将范希朝的担任禁军统领,再让自己的亲信韩泰为副手,实际掌握兵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