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唐朝的惯例,一般宰相只有两人,分别为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加同平章事,有时也可以把其他官员加个同平章事衔,相当于增加宰相数量。
秦汉的丞相位列三公,是一品大员,为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唐朝的宰相则就逊色很多,和各部尚书、地方节度使一样,都是三品官,官职并不高,只是帮助皇帝办理朝廷事务,权力比较大,实际上是相当于秘书长的角色。
李纯决定只设两名正式宰相,下旨任命李吉甫为中书侍郎,武元衡为门下侍郎,均为正三品,加同平章事,正式封两人为宰相。从权力和排序来说,中书侍郎更重要一些,算是百官之首,门下侍郎居次。
李吉甫和武元衡一直跟随李纯,心意相通,觉得李纯可能会重用自己,但也拿不准会怎么使用,正式接到圣旨后,竟然是直接拜相,两人喜极而泣。
李吉甫感叹道:“我李吉甫长期在江淮的地方官上流落转任达十五年,入朝才一年多,就受到皇上如此大的恩典,唯有肝脑涂地,才能报答圣恩。”
武元衡也说:“我武元衡遇到明主,唯有尽力报效,辅佐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才不会辜负皇上的知遇之恩。”
两个新的宰相人选到位以后,李纯对朝中其他位置也小范围的调动一番,让几个不能干事的老臣退休,把部分平庸的官员调到次要的岗位,在重要的岗位上换上了比较得力的人才。
李纯也想过进行更大幅度的调换人事变动,但是朝中人才不多,很多机制还没理顺,他计划等时机成熟以后再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元和二年初,完成朝廷的人事调整后,李纯开始系统的考虑解决藩镇的问题。唐朝的藩镇问题始于唐玄宗,以安史之乱为标志,对唐朝的国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唐代宗、唐肃宗时期,虽然花费极大的代价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为了图省事,没有从制度上进行改变,后面的几个皇帝甚至把藩镇的制度固定化,导致藩镇问题愈发严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