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婶也说:“前儿王家还把粮票换成面了,说再不用就过期了,日子都往好里过,别瞎担心。”

        但架不住林凡反复叮嘱,张婶最后拍了拍他的胳膊:“你放心,我们天天在这儿织毛衣、看孩子,有情况准第一时间告诉你。”

        童装店的烟火气与牵挂

        日子表面上过得平稳,像居委会门口那条被踩得发亮的青石板路,每天都有街坊邻居来来往往,透着烟火气。

        林凡的“笑笑”牌童装店,在小商品市场里渐渐有了名气。

        1993年的童装市场还不算热闹,大多是百货大楼里的“娃娃乐”“小天使”等老品牌,这些品牌靠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常搞“买一送一”的打折促销,一件棉袄才卖三十多块。

        市场里的摊位挤挤挨挨,卖布的摊位挂着“涤棉布一元一米,纯棉布凭票加钱”的牌子,老板拿着尺子量布,喊着“要多少?给你算便宜点!”

        但林凡的童装不一样。

        他选的纯棉布料,在当时要三块七一米,比涤棉布料贵两毛钱,布店老板劝他“涤棉耐穿,卖得快”,他却摇头:“纯棉软和,孩子穿在身上不硌得慌。”

        他还特意让小作坊的师傅在领口加了一层软衬布,用的是白色的细棉布,不容易磨坏孩子娇嫩的脖子;纽扣选的是圆润的塑料扣,比金属扣贵几分钱,却不用担心刮着孩子的皮肤。

        有次李姐来买外套,手里提着一个印着“北京牌”的布包,里面装着刚换的面粉,还牵着上小学的儿子,儿子身上穿的就是去年在林凡这儿买的蓝色棉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