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这热火朝天的背后,他看到了太多的问题和巨大的浪费。
由于地处深山,几乎所有建筑材料都需要从山外运入,漫长的补给线和糟糕的路况,使得水泥、钢材、木材等大宗物资供应时断时续,经常出现停工待料的情况。
工地上缺乏大型吊装设备,许多大型预制构件和机床基础只能靠最原始的人力配合简单的桅杆、滑轮组进行安装,效率低下,且安全隐患极大。
各工种之间的协作也缺乏有效统筹,土建、设备安装、管道铺设经常相互干扰,返工现象屡见不鲜。
赵四站在一个高坡上,俯瞰着脚下这片喧嚣而混乱的工地。
脑海中,前世现代化工厂建设的场景,与眼前这人海战术、粗放施工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意识到,照目前这种方式,不仅建设周期会被无限拉长,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将是个天文数字。
而且最终建成的工厂,其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合理性也要大打折扣。
这对于争分夺秒、资源宝贵的三线建设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一个大胆的、颠覆性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酝酿成形。
几天后,在906工程指挥部的例行调度会上,各工段负责人照例汇报着进度,诉说着遇到的困难,无非还是材料短缺、设备不足、施工难度大等老生常谈的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