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设计了一种新的磨削工艺,需要一种特定牌号的硬质合金刀头。

        刀具从株洲某厂定制送来,但按照工艺规程加工时,刀具磨损异常剧烈,寿命远低于预期。

        排查原因发现,株洲厂提供的该牌号合金的“硬度”和“抗弯强度”数据,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烧结工艺和测试条件得出的,与上海小组基于国外样品建立的切削性能模型完全无法对应。

        数据的不可比性,导致精心设计的工艺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失效。

        这类问题层出不穷,几乎发生在每一个需要跨单位协作的环节。

        每一个工厂、每一个研究所,甚至同一个单位的不同实验室,都或多或少有一套自己的“惯例”和“厂标”。

        数据孤岛林立,缺乏统一、权威的基准和规范,使得宝贵的实验数据无法共享和复用,大量重复性劳动和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验证和扯皮上。

        赵四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901工程”面临的临时困难,更是制约整个国家工业技术发展的巨大隐性障碍。

        没有可靠的数据和统一的标准,任何技术攻关都像是盲人摸象,事倍功半。

        他立刻召集“盘古计划”技术规划组的核心成员(包括那位挂名的院士组长和几位资深专家)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各位老师,情况已经很清楚了。”赵四将近期遇到的几个典型案例摆在桌上。

        “我们缺的不仅仅是顶尖的设备和技术,更缺支撑技术创新的基础体系——权威、统一、可共享的数据,和科学、严谨、可执行的标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