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要赋予它清晰的内涵和外延。
他笔尖在稿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工业基础能力,绝非单一设备或产品的技术指标,而是一个国家支撑其工业体系持续发展、迭代升级所必需的基础性、共性技术和能力的总和。它如同大厦之地基,无形却决定高度与稳固。”
接着,他开始系统性地梳理报告指出的几大薄弱环节,并为每一个环节规划出提升路径和急需布局的基础平台:
“一、精密测量与质量控制体系”:他写道,精度是工业的灵魂。当前许多问题源于“测不准”、“控不精”。
需布局建立国家级的计量基准传递体系、发展检测技术、统一重要参数的测量方法与规范,并推动制定远超现行标准的行业精度与可靠性准入规范。
“二、材料基因组与数据库”:材料是工业的粮食,但粮食质量不稳定。
他提出,不能停留在“炒菜式”的试错研发,要系统开展材料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共享数据库,并发展基于数据的材料设计雏形。
“三、核心基础件与关键共性技术”:他将高性能轴承、精密齿轮、高压液压件、密封件、高端传感器等列为需要集中力量突破的“工业关节”,并指出需配套攻关特种铸造、精密锻造、超精加工、表面工程等共性工艺。
“四、数字化与自动化底层支撑”:他极具前瞻性地指出,数控系统、可编程控制器、伺服驱动等将是未来自动化的大脑和神经,必须尽早布局自主技术体系,而非满足于引进组装。
同时,要发展工业软件,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基础研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