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所谓的‘共性难题’,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加强管理、改进操作、小改小革,是可以缓解甚至解决的。动不动就要搞全国性的攻关,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会不会影响当前的生产秩序?”
他目光扫过会场,最后落在代表革新办与会的赵四身上:“尤其是报告里把‘高性能合金钢’‘精密加工’列为最优先,这牵扯到鞍钢、一机部下属各大机床厂的根本工艺路线调整,动作太大。我看,还是要慎重。”
会场气氛顿时有些凝滞。计划司的处长低头记录,不置可否。科技司的代表推了推眼镜,欲言又止。
赵四感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回应:“李司长,您的顾虑有道理,保证当前生产是重中之重。但报告里梳理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影响生产计划完成和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障碍。”
他列举了几个实例:“比如,上半年洛拖大型锻模开裂,导致拖拉机底盘生产延误半个月;江南厂重型齿轮箱批量返工,影响港口起重机交付;还有前不久406基地的雷达危机…”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根源都指向材料、工艺这些基础环节的薄弱。小改小革能解决一时,但解决不了系统性的风险。”
“我们提出攻关,不是要推翻现有生产,而是要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为持续、稳定的高质量生产打下更牢固的基础。这是治本之策。”
装备司李副司长笑了笑,带着几分不以为然:“小赵同志年轻有为,想法是好的。但治本需要时间,而生产任务不等人啊。再说了,这些问题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苏联专家在的时候也没完全解决嘛。咱们是不是先把能抓的抓好?”
这时,科技司的一位老工程师忍不住开口了:“李司长,我觉得赵明同志的报告很有价值。这些问题确实是卡脖子的问题。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不能一直依赖老底子,必须有自己的长远打算。现在不抓紧,将来会更被动。”
第102章初稿的波澜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的平衡上。装备司更关注眼下的生产指标和项目交付,而科技司和革新办则着眼于未来的技术自主和产业升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