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迅速画出了那对螺旋锥齿轮的简化受力分析图。
“但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对磨损程度的准确判断和修复方法的科学性。”
他指向自己测量记录的齿面磨损数据:“根据我们的精密测量,磨损深度最大处为0.15毫米,且主要发生在齿面中下部,齿根圆角过渡区域完好。”
“更重要的是,”他加重了语气,“经过金相抽检和硬度测试,磨损区域的次表层并未发现明显的疲劳裂纹扩展迹象,硬化层虽有减薄,但核心区的硬度梯度仍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他放下粉笔,拿起一份计算稿:“这是根据修复后的预期啮合印痕和载荷谱,进行的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下,修复后齿轮的安全系数仍可达到2.8,远高于一般工业设备要求的1.5的安全底线。即使考虑一定的过载冲击,也在可控范围内。”
陈高工眉头紧皱,拿过计算稿仔细查看,一时没有反驳。
赵四继续推进他的论点:“至于修复方法,我们并非简单的‘修平’。而是基于啮合原理,采用‘微量修形’技术。”
他在黑板上画出修形示意图:“不是均匀磨掉一层,而是有针对性地对磨损凹陷进行局部填补式修磨(采用极细油石和研磨膏手工精密操作),同时对齿顶和齿端进行微量倒角和修缘,优化载荷分布,降低边缘应力集中。这不仅能恢复传动精度,更能改善啮合性能,某种程度上是‘以修代改,优化升级’。”
“当然,”赵四坦然补充,“修复后必须进行严格的着色检查,确保啮合印痕面积和位置符合最高标准(接触斑点面积大于85%,且位于齿面中部)。并且,在初始运行阶段,进行降载跑合和严密监控。”
他的论述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分析透彻,既承认了风险,又给出了科学的评估和可控的缓解措施。
会场里安静下来,大家都在消化他的信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