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务实态度和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打动了不少人。
大多数人看到实实在在的案例和精心整理的稿子,都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有的提供了自己掌握的几个独门小窍门,有的帮忙核对了数据准确性,有的在表述严谨性上提出了建议,有的则提供了更多相关案例的线索。
渐渐地,以赵四为核心,一个松散但高效的小型编写联盟初步形成了。
大家利用工作间隙和业余时间,围绕着一个个具体的章节内容展开讨论和编写。
赵四首先全力攻坚的,就是“进口特种润滑油断供替代方案”这一章。
他将自己在一重厂的实践、王工的经验、吴讲师的理论补充、以及其他专家提供的零星案例和技巧,全部融合进去。
章节内容极其务实:开头直接列出几种常见进口特种油的牌号、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典型应用设备。紧接着,详细分析国产油品的性能差距到底在哪里(粘温性、极压抗磨性、氧化安定性)。
然后就是核心的替代方案:针对不同的性能短板,提供多种层次的解决办法。
最简单的应急方案:如何利用现有国产机械油(如20号、30号、40号)通过简单混合(如不同牌号互兑、加入适量蓖麻油改善油性)来临时满足基本润滑需求,并明确告知其局限性和风险。
中级方案:如何利用现有化工原料(如二硫化钼粉、石墨粉、聚异丁烯稠化剂)自行配制简易增粘剂、极压剂,并提供了经过验证的参考配比和调配工艺流程(搅拌温度、时间、顺序),以及调配后的简易检测方法(如观察分散性、测粘度变化、进行小块摩擦副试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