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还算实在。”王工最终放下稿子,评价了一句。

        “没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都是干活能用上的东西。就是这个语言,还得再精炼点,有些地方啰嗦了。”

        “哎,谢谢王工指点!”赵四心中一喜,知道这是初步认可了。

        “您看,这方面您经验丰富,能不能请您在油品现场简易鉴别与应急处理这部分给补充点拨几句?比如怎么看油质变化,怎么判断能不能凑合用…”

        王工沉吟了一下,倒是没拒绝,拿过笔,在稿纸上唰唰写了几个要点:“油液乳白,多半进水;手感涩滑,细摸辨杂质;闻着酸败,赶紧换。”

        “这些土办法,老师傅都懂,但你们写上去,给年轻人看,也好。”

        “太好了!谢谢王工!”赵四连忙记下。他一个人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问题可能解决了,但并不一定全面。

        接着,赵四又找到了那位学院的吴讲师。

        他知道吴讲师看重理论依据,便特意准备了更详细的文献引用和原理分析。

        “吴老师,关于润滑油膜形成与破裂的临界条件这部分,我参考了这几篇苏联合刊上的文章,您看这样解释是否严谨?”

        赵四将几份翻译好的文献摘要和自己的推导过程递过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