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问题他闻所未闻,但系统赋予他的扎实理论基础和快速学习能力发挥了作用。他一边飞速,一边调动脑海中的知识进行理解、关联、初步判断。

        遇到实在不懂的,他就记下来,趁王工休息的间隙虚心请教。

        王工起初话不多,但看到赵四问题提得精准,一点就透,态度也认真,渐渐话多了起来,偶尔还会指点几句查阅相关标准或文献的方向。

        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位同事,有部里的工程师,也有从其他高校、研究院所临时借调来的专家,各自忙着手头的一摊事,交流不多,但氛围紧张而专注。

        下班前,周主任召集开了个短会,听取各小组进度。

        轮到王工汇报时,他推了推老花镜,语气平淡地说了几句,最后补了一句:“新来的小赵同志,上手很快,整理的东西,条理清晰,摘要抓得准。”

        这已是极高的评价。周主任有些意外地看了赵四一眼,点了点头。

        晚上,赵四被安排在部大院后面的集体宿舍暂住。四人一间,条件简陋,但比一重厂的筒子楼安静些。

        同屋的另外三人,两个是来自其他部的借调干部,一个是清华的年轻讲师,都是临时凑到一起,彼此不太熟悉,点头之交。

        赵四躺在床上,回顾着白天的所见所闻。这里的工作,确实更加宏观,接触到的都是行业层面的共性问题,信息量巨大。

        第75章革办初体验

        这正与他编写实用手册的想法相契合。很多难题,其实在不同厂矿、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如果能把解决方案标准化、推广开,意义重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