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笑着点头:“这就对了。抓住了江南的纺织业,上海就抓住了撬动天下商路的杠杆。”

        卓敬兴奋地点了点头,当天就带着账册去找上海县令王敬之。

        王敬之正在后衙核实地契,见卓敬进来,连忙起身相迎——他早听说过这位在天津“点石成金”的能臣,当年天津卫不过是个驻军的小码头,经卓敬一打理,不到三年就成了北方最热闹的商埠,连带着周边地价都翻了十倍。

        “王县令,”卓敬把朱高炽的规划图铺在桌上,“咱们得先清出三条路:一条从江边到造船厂,方便运木料;一条从码头到各厂,好拉货物;还有一条通县城,让百姓能来做工。”

        “此外就是各个工厂也都会对外招工,男女老少都有适合的工作可干。琉璃厂要烧窑的匠人、吹制的好手,也需要劈柴、运料的杂工,老人孩子手脚利索的,能帮忙分拣碎料、打扫场地;造船厂缺的是刨木、凿卯的工匠,年轻力壮的可以学拉锯、抬木,妇女能做些缝补帆布、搓麻绳的活计;雪糖厂熬糖要掌火候的师傅,也需要搬运甘蔗、过滤糖渣的帮工,孩子跟着学过秤、记数也能派上用场;纺织厂更不用说,纺纱、织布、染整,哪一环都离不了人,妇女熟稔针线,正好能上手;还有港口码头,卸货、装船、看管货栈,需要大量脚夫、仓管,连给船队送水、送饭的杂活,都能安排出去。”

        第475章盼头!上海腾飞的契机!

        “总之,只要肯出力,就有饭吃、有钱赚。本地百姓优先录用,管饭,每日工钱按手艺高低算,最低也有十五文,做得好还能涨。这样一来,既能让卖了地的百姓有营生,也能吸引周边州县的人来投奔,人一多,工厂、码头才能转得起来。”

        王敬之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记,眼睛发亮:“卓大人放心,民工我已经征好了,都是卖了滩涂的百姓,正愁没活干呢!”

        “工钱得给足。”卓敬提醒道,“按天津的规矩,管饭,每日二十文,干得好另有奖励。”

        他指着图上的居民区,“还要建五十间工房,让外地来的工匠有地方住,家眷也能接来——人留住了,厂子才能长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