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很快传来回复,只有一个字:“好”
一个多小时后。
联合国会议厅的玻璃门刚一推开,闪光灯便如骤雨般亮起,记者们拥挤在大理石走廊里,话筒和录音笔像密集的芦苇般伸向刚走出会场的代表们。
法国代表皮埃尔勒梅尔被围在最中间,他理了理西装下摆,对着镜头露出沉痛的表情,手指还在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那张罗西尼亚贫民窟的照片。
“我们坚决反对用暴力解决毒品问题。”
皮埃尔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走廊,巴黎口音的尖锐在镜头前多了几分刻意的悲悯,“三百公斤可卡因需要打击,但不能以埋在废墟里的婴儿为代价!某些国家所谓的铁腕,本质上是对生命权的漠视,欧盟十五国将持续关注巴西民众的诉求,和平谈判才是唯一出路。”
英国代表戴维卡梅伦紧随其后,他接过记者递来的矿泉水,拧开瓶盖却没喝,只是举着瓶子强调:
“我们从未否认禁毒的必要性,但精准打击和无差别强攻有本质区别,里宾特洛甫先生无法证明每具废墟下的尸体都与毒品有关,这种模糊的有罪推定,只会让更多无辜者沦为牺牲品。”
他顿了顿,目光有意无意扫向远处的拉美代表们,“欧盟将考虑通过人道主义决议,要求巴西暂停军事行动,优先保障平民安全。”
意大利代表则站在落地窗边,对着摄像机镜头展示着一迭签名纸:“这是巴西民众的联名请愿书,已有超过十万人签名。他们要的不是迫击炮,是能让孩子安全回家的街道。墨西哥在背后推动暴力升级,无疑是在点燃拉美的火药桶,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施压,阻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走廊另一头,约阿希姆靠在廊柱上,看着被记者簇拥的欧洲代表们,指尖夹着的香烟燃到了滤嘴也没抽几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