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无脑支持崇拜自己偶像的真爱粉和脑残粉,大概不会有人这么觉得。
新流量虽然存在无限可能,粉丝结构因为更加年轻化,消费能力也更强。
但和那些成名已久,形象深入人心的老流量相比,终究还是存在差距的。
所以说得极端难听一点,沈倦之前在某些不太关注娱乐圈的网友眼中,其实也就比这几位选秀偶像好那么一点。
毕竟他红的时间还是太短了,从有嘻哈收官到今年四月也就半年,知名度和泛人气在国内发酵的时间远远不够。
(很尴尬的地方在于,春晚《如愿》的热度消散得很快,大部分人也就刚看完舞台后的那几天表现得很热情兴奋)
而且他升咖的路线是出口转内销,英文歌在国内的市场受众天生有限。
再加上这半年来,各种商务代言和杂志的销量数据也不算特别突出,还没证明过自己粉丝足够稳定的消费能力。
一般情况下,艺人团队是能够通过操控大粉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引导粉丝为艺人集资应援的,如果艺人不想让粉丝氪金消费,觉得没必要,那么粉丝大概率也不会自发组织打单的集体活动。
比如沈倦之前就没怎么让粉丝冲过销量,因为他深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