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帮助他成就现有地位的作品是英文歌,不可能得到所有民众的认可。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国内90%的音乐人的偶像都是外国歌手,但他们不还是照样写中文歌吗?
当务之急是先把市场环境搞好,先把音乐理念搞明白,先把大众的音乐热情带起来,这样才能刺激人才井喷。
至于中文不中文.真的很重要吗?
或许比喻得没那么恰当,但曾经的华语乐坛其实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升初考试,因为当时的卷子容易,所以那时大家的学习热情和考试能力都很突出。
但随着升入初中,开始多了许多小学时期没有学过的文理科目之后,这群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们就陷入迷茫了。
他们不知道是该继续复刻从前的老路搞芭乐(但在创作方面有追求的音乐人一般不会吃回头草,比如周王陶)。
还是该搞逐渐没落的爵士摇滚,亦或者从米国流传过来的嘻哈和R&B。
所以现在的华语乐坛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能带动班级学习热情的偶像班草。
而不是品学兼优但沉默寡言,其他班同学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尖子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