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挖掘,藏在地砖下的东西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一个个被多层防水油布包裹着的铜箱,越挖越多,最后叶西西数了一下,一共13箱。
铜箱上的油布已经开始呈深褐色,油膜略有脆化,解开上面的绳结时沙沙作响。
揭开油布包,微光里露出铜箱上斑驳的“蒋记”刻痕——是蒋素心陪嫁的铜匠铺字号。
箱子刚一打开,里面码放整整齐齐的一条条“大黄鱼”,差点亮瞎了她的眼睛。
“大黄鱼”是旧时代对特定规格金条的俗称,与之对应的是“小黄鱼”。
因金条色泽金黄、形状长条似鱼而得名。
“大黄鱼”“小黄鱼”则直接对应重量差异,一条“大黄鱼”重量为10两,当时1斤是16两,换算成千克的话约312.5克,相当于10根“小黄鱼”的重量。
铜箱是钢板内衬的铜皮箱,叶西西看了一下,铜箱里至少有好几百根“大黄鱼”!
紧接着,她打开了第二个箱子,依然是密密麻麻的金条,第三箱、第四箱还是金条。
直到开到第五箱,终于有所不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