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况下,帝国封爵是很难的,尤其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更是极难获得,非赫赫军功或者对国家及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者,轻易不能得到皇室册封。
当年,太祖皇帝登基之时,曾一口气将原登州元老两百余人全部封爵,最高授国公,最低授伯爵,由此建立了帝国勋贵集团。待绍宁时期,帝国爵位制度日趋严格,别说普通人无法再像太祖时期那般大规模的获得爵位,就连皇室本身也是极尽“抠唆”,皇家子弟终其一生仅封低等爵位的不在少数。
再加上袭爵降等的规定,至泰平晚期,拥有伯爵以上的爵位的贵族仅有一百八十余人,大量被敕封的子爵和男爵都是出于贡献表彰或者荣誉上的考量,而且还基本上都是终身制的,人死爵消,无法传承下一代。
而在整个印度地区,获得伯爵以上爵位的勋贵也不过寥寥十余人,无不是手握一方重权的地方总督、驻屯军司令长官,或者就是前来历练的皇家子弟。
倘若,一份爵位晋升皇家敕令让广卫驻屯军一众将领们心生嫉妒外,那么另外一份皇帝陛下私人发给李延良的电报,就让人震惊不已了。
这位传说中的“幸进之人”居然跟陛下的关系如此亲密,双方之间还互通电文!
那他有没有将抵达广卫总督区所遇到的诸多事务向陛下报告呢?
许超武在听取李延良的计划报告时,便不免有些尴尬和忧虑。
尽管自己的职位晋升和职权安排是由枢密院和陆军总参谋部决定的,但皇帝陛下却对军方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若是陛下得知自己故意刁难这位亲信军官,那自己岂不是一脚踢到刀尖上了。
不过,双方相处十余日,发现李延良似乎不是那种搬弄是非、不学无术的庸碌军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