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登上货轮的那一刻,他内心深处未尝没有一丝懊悔和惆怅。
七年前,他们一个个不过是汉洲本土高校名不经传的普通教师,在面对庆国极为优越的招揽条件诱惑下,才毅然决然地携家人不畏艰辛,远涉重洋,来到这片荒僻的大陆,开启一段不同寻常的从教经历。
从汉洲本土的不名一文,到庆国的备受尊崇和追捧,再加上丰厚优渥的待遇,使得他们这些来自母国的“学者”瞬间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和兴奋。
在受到庆国政府和所在大学无微不至的关照下,闫德轩等人怀着一股文人最为朴素的情感,立时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恨不得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都倾囊相授,以期在最大程度能提升庆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
嗯,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甚至,在某个时候,闫德轩想着要在庆国安家终老,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个大齐亲藩属国。
不过,他毕竟在汉洲本土受过数十年的国民教育,内心已有强烈的民族属性和国家属性,认为自己这般倾心归附庆国,似乎有些隐隐不妥。
但他却不断为自己开脱,庆国与我大齐同为华夏族裔,当是同根相连,花开两支,而其国君更是遗有太祖血脉,自己投之以献,倾心相助,自无不可。
可能正是这番心思,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应该是跟庆国紧密相连的,在教学和科研之余,还时不时地为庆国教育部门以及内阁政府建言献策,希望这个国家变得更为富强,更为自由,也更为文明,最好能成为齐国那般模样。
当然,作为从齐国引进的高端人才,他们的一些建议还是受到了庆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一一付诸实施,比如在王室科学基金会和大学设立分项研究所,比如仿照齐国皇家科学奖建立庆国最高成就奖,鼓励民间科技发明,比如通过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来资助和支持私人商社和工厂改进和提升生产技术和工艺,比如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王室封爵……
可能是一次又一次的建言得到了庆国政府和官员的认可,部分来自汉洲本土的学者似乎有些忘乎所以了,认为自己似乎可以改变庆国某些政策或者施政手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