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国在立国之初,囿于所处地区的种族问题和民族问题极为复杂,在加强汉人为主导的统治力量情况下,还一直致力于实施民族同化教育和外来移民归化政策,这一政策便是基于“汉人中心”理论,认为华夏-汉人文化是最为优秀的,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

        这种理论的目的在于使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国民尽可能地融入庆国的主流文化,放弃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接受主流文化的语言和行为,认同并接受汉人的统治。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庆国政府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首先便对境内的印第安人等土著民族实施严格的同化政策,例如,在庆国控制的城镇和村屯的学校里,印第安各个部族的孩童被禁止使用本民族语言,只能学习和使用汉语。

        这种政策反映了庆国政府和社会对于同化和融合当地原住民的强烈需求,那就是快速地扩大自身的基本盘,以增强庆国的实力。

        不过,随着那些来自“文明世界”的各国移民数量日益增多,庆国随之又将民族政策从“汉人遵从”改为“熔炉重塑”,即将那些“五花八门”的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国民“熔炼”成一个新的民族。

        嗯,大家都是大庆国民,勿要再分彼此,再搞差别。

        同时,将同化教育政策推向非土著民族,为此,还将齐国的《移民入籍法》照搬了过来,要求那些来自欧洲、北非以及东方移民必须能够掌握简单的汉语书写对话后,方可正式入籍,成为庆国合法公民。

        不过,有鉴于各国移民拥有很强的民族属性和文化背景,庆国政府为了减少同化政策推行的阻力,也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以此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但是,为了凝聚国民,加强各个族裔的向心力,庆国的同化教育政策始终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以期用庆国的体制、习惯与思想,“融化”所有种族的新来者,最终达到消融与同化那些涌入庆国的众多外来移民。

        然而,庆国终究是一个以华夏-汉人文化统治的国家,从它建立之时,便确定了“汉人优先”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