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掌握了大量土地的贝伊和部落首领则在齐国人的安排下,将昔日盛产稻米和小麦的农田大面积地改种棉花,从而获得高额的收益。

        占山为王、画地为界的各路埃及军阀也拿出各自多年的积蓄,纷纷与齐国商人在辖境内建工场、开作坊、买船只、筑铁路,甚至成立合资商社,积极投身于红火的地中海--红海贸易,从而赚得盆满钵满。

        短短数十年间,极度封闭且贫穷落后的埃及竟然成为地中海地区那个“最靓的仔”,俨然有了几分近代化国家的模样。

        苏伊士铁路、苏(苏伊士)开(开罗)铁路、亚(亚历山大)开(开罗)铁路,纵贯南北,尼罗河也在齐国人的主导下,不断清淤疏堵,再次成为埃及的黄金水道。

        陆陆续续修建的交通干道已然连城一片,无数的车马人流往来其间。

        更有“千里传音”之称的电报联通埃及主要城市和港口,为这片古老的大地带来最为前沿的科技。

        据闻,近期齐国的工程师们正在细致认真地考察苏伊士地峡,就挖掘一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进行科学计算和论证。

        齐国为了打通亚欧贸易通道,继而掌控地中海,可谓是不遗余力,花费了巨大的代价。

        若不是顾忌跟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传统友谊,齐国早就将整个埃及吞入腹中,将其变为自己的海外殖民领地,而不是现在这般将一众马穆鲁克贝伊们推到前台,继续维持奥斯曼帝国附属领地的统治名义。

        其实,奥斯曼人也知道埃及早已被齐国完全控制,除了每年收取一些贡赋外,人家根本不会听从素丹陛下发来的任何命令,但出于老大帝国的自尊,却装作不知,依旧会指派总督和税务稽查官到埃及就任。

        被帝国任命的埃及总督若是知情识趣,把自己封闭在总督府,端着酒杯喝点酒,坐在躺椅上欣赏女奴的歌舞,不去管埃及的任何政务,也能优哉游哉地安然度过自己的任期,并在离开时会得到一大笔丰厚的“薪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