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齐国通过两次汉荷战争,一举确立了齐国在南洋地区的霸主地位,从而可以肆意掠夺和压榨南洋诸岛上的土邦王公。
无数的土人被强征为苦力,沦为齐国大大小小矿场的廉价“雇佣劳工”,土邦王公积累数百年的财富成为齐国经济发展的“润滑油”,无数肥沃的良田为齐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充足而稳定的农产品来源。
更不消说,齐国还一头闯进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地区——印度境内,从而为齐国的工业制成品提供了一个极为庞大的消费市场。
第一次齐印战争(又称齐莫战争),齐国重创莫卧儿帝国,彻底踹开了印度地区的半掩的大门,再无任何势力可以阻止齐国对印度殖民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使其成为齐国予取予求的超级“大血包”。
工业革命中,机器的普遍应用,机器大工业在生产中开始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使齐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千百倍于往昔。
从乾武八年(1650年)到泰平十六年(1720年),齐国工人每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约三十倍。
此前,制针工场里,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可以生产四千余枚扣针,工业革命后,利用专业的机器,一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高达五十万枚扣针。纺织品行业中,在新的织机未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棉花消费量从2.8亿公斤增加到13亿公斤,几乎消耗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棉花。
工厂制度下的机器大生产,使得社会商品的价格不断降低,在增强了齐国对外竞争力的同时,也惠及了整个社会阶层。
例如,乾武十年(1653年),一公斤棉纱价格为八角五分钱,到了永隆元年则只有八分钱。
大规模机器工业,辅以流水线生产,这就使得齐国商品在全球市场上,据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得以让他们排挤其他国家的商品,扩大了自己的销售。
这也是齐国大力推行自由贸易的底气和实力所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