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海洋之中,存在着许多小岛,上面有许多海鸟与蝙蝠。千百年来,这些海岛上沉积了厚厚的鸟粪,有的地方甚至有几十米。人们发现,这些鸟粪中含有丰富的肥力(硝酸铵),肥效是普通粪肥的几十倍。
于是,鸟粪便成为了主要的“农家肥”物资。在数十年前,齐国在威远岛东北方发现了一座鸟粪矿藏极为丰富的小岛——肥岛(今瑙鲁),遂每年派出大量运输船前往挖掘采集,源源不断地运回汉洲,用以改良本土极为贫瘠的耕地。据悉,拉回的鸟粪最多的时候达到了每年七八万吨,由此大大改善了国内农业生产条件。
但是,这座小岛上的鸟粪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才有那么多的。若是不计代价地疯狂开采,迟早要消耗殆尽,因为它们实质上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为了保证鸟粪的持续供应,齐国曾颁布了一个《肥岛法令》。根据这个法令,任何一名齐国人、在任何地方发现的鸟粪岛屿,不管该岛是否有人居住,也不管该岛是否有土著政权,均可以占有并且进行开采,并将获取其中收益的一半,而政府将会为这种占有和开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找屎”成了当时齐国的“创业风口”,无数船长和投资者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里疯狂寻找有鸟粪的荒岛。
据记载,在这波“找屎”过程中,先后大约有近百个“粪岛”依据这个法案成为了私人领地——当然,也顺理成章成为齐国诸多海外领土之一。
天瓮岛的发现者曾在国内寻求投资合作者,共同开发岛上的鸟粪,以期获得暴富的机会。但折腾了几年,因为距离本土太过遥远,使得运输费用较为高昂,以至于运回来赔了不少本钱。而日本、北明,以及大陆上的秦国,要么穷得叮当响没钱买“屎”,要么因为境内地广人稀,可以采取耕地轮种的方式,慢慢恢复地力,一个个都对鸟粪不甚感兴趣,让人好不郁闷。
故而,这座蕴藏着吩咐鸟粪矿的小岛,只能暂时沦为太平洋中途上的一个临时补给点。
不过,天瓮岛的发现者却并没有完全丧失信心。他坚定地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需求的持续扩大,这处位于大洋深处的鸟粪资源,迟早会引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但对于岛上的一百多移民而言,根本不会去关心那位“岛主”的雄心壮志,他们只会对一波又一波停驻于此的船只充满无限的向往和期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