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依南京的地理形势,非常适合建成一座大城,也非常适合建都。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地方要成为都城,必须拥有良好的军事地理条件,要进可攻、退可守。

        而南京的进可攻、退可守表现在:

        南京的北面和西面是长江,该段长江的江面非常宽阔,难以舟越。自古以来,北方军队即便要过长江、进攻南京,也不由南京江面过江,而是或走扬州(如清虏南下攻略江南),或走和县。

        扬州、镇江之间,江中有江心洲,可作为跳板;和县、太平府(今马鞍山)之间,江面比较狭窄,而且也有江心洲。从这两处过江后,便就可由镇江、太平府东西包抄南京。

        再有一种情况是,若长江中游丧失,北方军队顺流而下,那么长江之险就是南北共有,此时便显出南京这座军事要隘的重要了。

        过了长江,南京外围还有一条宽阔的秦淮河,有“小江”之称,可容纳大量的商船和战船,这样的秦淮河,等于在西面和南面又给加了道防线。而南京北面有幕府山,东面有钟山,使得整座城市山环水绕,自然的山水构成了南京的天然防线。

        再就南京地域本身来看,也颇适合建设大城市,如交通方便,取水方便,又不容易受到水害。按照古之风水观念,南京称得上是风水宝地,南京“四象”俱全,即东为钟山龙蟠,西为石头虎踞,南北又有朱雀桥、玄武湖地名。

        南京作为风水宝地,还表现在经济方面。南京的母河秦淮河流域的经济生产,能够部分满足南京作为都城、作为大城市的需要。

        南京与有“粮仓”之誉的三吴地区、太湖地区--不过,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粮食作物日趋减少,改种棉桑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已无法满足粮食自给,水路、陆路交通也都非常方便。

        依托着这样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基础,南京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都城历史。

        然而“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南京城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屡遭袭破,几度被毁。更有高屋建瓴者言及,“自古南渡偏安之局,曾无已焉能北进以恢复者……其故可思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