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六十多年前(1661年),俄罗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彼得一世的父亲)就曾派出了一支四十余人的使团,前往北京,访问当时的伪清政权,提出两国贸易通商的要求。

        不过,当时刚刚继位不到两年的康熙帝尚未亲政,而索尼、鳌拜等几位辅政大臣也在忙于整顿混乱的朝政,同时还要应对南明孙可望咄咄逼人的攻势,因而对俄罗斯的通商要求也没太重视。

        清虏辅政大臣在与俄罗斯使者交流过程中,还曾提出让俄国为他们提供一些懂得工业制造和发展的工匠和管理人员,帮着他们伪清发展和提升工业能力。

        面对这个要求,俄罗斯人顿时就懵逼了,同时也被难住了。

        要知道,那个时候--呃,包括现在也是,俄罗斯在整个欧洲地区就属于极度蛮荒和落后的地区,别说他们俄罗斯没有太多懂得工业制造和发展的工匠及管理人员,就是有的话,估计他们的沙皇也绝不会为了达成东方贸易,而将这些“高级人才”派到遥远的东方,来帮助伪清建立和提升体系工业。

        于是,当时的俄罗斯使团负责人勒·伊兹马伊洛夫只能向伪清官员虚与委蛇,先行一口答应下来,以促成东方贸易的实现。

        不过,随着伪清政权在神州大陆的迅速崩溃,俄罗斯人与东方之间的贸易也戛然而止。同时,渤海国和东丹国在齐国的扶持下,不断北上和西进,一点一点地将俄罗斯人逐出远东和西伯利亚,使得俄罗斯人曾在欧洲市场上风光无限的毛皮生意也快被搅和没了,几乎失去了八成以上的货源。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俄罗斯,除了空有庞大的领土,啥都没有,穷得那真是叮当响,所以才会削尖脑袋要往海边拱,希望能打开一个获取外来财富的窗口。若非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开启了一段卓有成效的改革,就凭俄罗斯穷鄙模样,哪里打得过瑞典,惹得着奥斯曼?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口袋里也没几个钢镚,要不然,俄罗斯也不会英格兰王国仅提供了不到五十万英镑的财政资金支持,就甘为他们的打手,撸起袖子,操起刀子,急吼吼地杀入高加索地区。

        结果,在那里遇到了力挺波斯人的齐国,被一顿暴揍,鼻青脸肿地缩回了高加索北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