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英国由于长久以来专注于毛织品生产,非羊毛织品,如亚麻等麻纺织品,全部都依赖于进口,所以当时人们对于代替亚麻布的棉织物的进口并无太大抵触,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成为齐国棉织品在欧洲地区最大的销售市场之一。

        一些英国商人曾不无幸灾乐祸地说道,齐国产的棉织物和平纹细布的进口,相较于毛纺织业,给法国、荷兰、德意志诸邦的主要制造业——亚麻业带来了更为沉重的打击。

        作为亚麻替代品流入的齐国棉织品,以其诱人的价格——日薪为8便士的劳动者工作两周后便可购买2丈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就在英国得到了普及。

        获得东方贸易垄断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最大宗的进口商品除了茶叶、钢条、五金制品、胡椒外,就属棉织品为最。从高档的齐国细纹印花棉布,到底档的印度土布,在英国国内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可是,如潮水般涌入欧洲市场的齐国中高档棉布和印度土布,却对欧洲传统的亚麻、呢绒制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看着每年海量的金银不断流向齐国,流向东方,已经被重商主义所蛊惑的欧洲各国开始逐渐限制来自齐国以及印度的棉织品,并试图扶植本国的棉纺产业。

        可是,面对齐国在生产成本和技术上的优势,欧洲国家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可以依靠不断提高进口关税的方式,逐步减少齐国棉织品的进口规模。然而,以本国效率低下而落后的生产技术制造出的棉织品,不仅质量差、印花图文模糊,而且还价格高,这不是让小老百姓当冤大头吗?

        欧洲棉织品同行在齐国碾压般的产品优势前,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获取棉织品相应的生产技术,才能在价格和质量上与齐国产品竞争。

        事实上,数十年前欧洲开始制造棉产品,是建立在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工业间谍活动上的。齐国织物在欧洲和其他地区消费者中非常受欢迎,是因为它们精美的图案和亮丽的色彩和平民的价格。为了与质量绝佳的齐国棉布竞争,在各自政府的支持下,欧洲制造商试图剽窃齐国的各种生产技术和知识。

        但囿于齐国严密的技术封锁和出入境管控,多年来获得的技术和方法实在有限。但机灵的英国人却独辟蹊径,将目光瞄向了印度。

        四十多年前,齐国人通过一场战争彻底奠定了他们在印度的贸易主导地位,大量的棉织品蜂拥进入印度市场,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冲垮了印度的棉织业,使得无数的织工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工作。

        在这种情形下,英国人便从孟加拉地区大量搜罗和招揽熟练的印度织工,获取并模仿印度的各项纺织技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