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离京前都察院周总宪给我的盐引底簿,去年两淮实际发出盐引二百三十万引,较正德年间翻了四倍,可盐课反而少了三成!”
明代盐业实行的是官督商销的方式,盐引就是商人从盐司兑盐的凭证,一引盐为400斤。
至于商人如何获得盐引?
明初开始推行的是“开中法”,既盐商运输粮草到边关,以粮草来换取盐引。
盐商有盐引后便能够凭引去盐司支盐,同时也获取了盐的专卖资格。
开中法有效解决了明代初期边关缺粮的问题,盐商为了节省粮食的运输成本,他们自发组织流民在边塞屯垦,这些田被称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使得明代初期边关粮价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至成化年间,边关粮价极低,因此朝廷普遍认为开中法“纳粮中盐”让商人占了很大便宜,《明世宗实录》记载:“.....至成化年间.....商人输粟二斗五升,支盐一引,是以钱五分,得盐一引也。”
意思就是说成化年间,商人向边关运输0.25石粮食,能得到一张盐引,等于盐商只花0.05两银子就获得一引盐。
由此也可以算出成化年间边关粮价为0.2两每石。
于是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改开中法为折色法,既商人不必再向边关运粮获取盐引,而是改为直接向户部或者盐转运司缴纳白银获取盐引。
叶淇改盐法短时间内使朝廷获得大量盐税,但却导致了商屯荒废,边关粮价暴涨。
至嘉靖七年,明史记载:“(时)边关日遂困弊......稻米一石,直银五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