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看不见的线,悄无声息地牵引着无数张选票,在最后的统计环节中,轻轻地偏向了一个不被预设的方向。

        2012年这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仍采用“记分制复选”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每一位会员在投票时,不是只选择一部最喜欢的影片,而是需要依喜好顺序依次填入多部作品,从第一名到第五名。

        这本是一种鼓励共识、避免极端的投票机制。

        结果,《艺术家》虽然在第一顺位得票中领先,却也因为其默片黑白的风格较为偏锋,导致不少投票人干脆将它排除在外,甚至连第五名都不选它。

        而《盗梦空间》不同,它不但在第一顺位有稳定票仓,更关键的是,它在大多数选票的第二、第三顺位中,出现频率极高。它是一部少有人特别偏爱,但也极少有人特别讨厌的影片,是典型的“广泛认同型”。

        于是,当投票系统一轮轮淘汰得票最少的电影,并将它们的选票按下一个偏好重新计入时——《盗梦空间》的得票如暗流汹涌般迅速上涨,最后在某一临界点实现了反超。

        奇迹,就这样在一个没人料到的机制缝隙中发生了。

        最佳影片的金像奖,就这么被它一把拽走。

        而在这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推演中,是否有人暗中操控?

        没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