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对于《哑婆》讨论的声量也大了起来。明明只有两千万票房,却舞出了二十亿票房的架势。各种二创、解读层出不穷。连一个驴车轮子似乎都承载着隐喻。有些过度解读的程度,连简晓君这个原作者和古文华这个导演,看了都哭笑不得。

        本着广撒网多捞鱼的心态,季君陶曾经让手下人指导着古文华,将《哑婆》投递给了几个国内、国际的电影节。一切费用都由青凭娱乐承担。现如今这些电影节投奖也方便了不少,只需要在网站上就能办好。网络上声量大一些,多少能对片子有点好处。

        个人有个人的事。在短暂的偷懒之后,商叶初再次像打了鸡血一样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学习中去了。

        商叶初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去看网络上对《哑婆》的花式吹捧。在从古月书店走出来的第二日,季君陶给她请的汝关话老师就到了公司。

        商叶初曾要求语言老师必须随叫随到,如有必要要和自己同吃同住。为着种种方便考虑,季君陶请来的语言老师是一位阿婆。汝关一地,汝姓是大姓。这位阿婆就姓汝,一口汝腔那叫个地道。一张口就把商叶初的塑料汝关话秒成了渣渣。

        方言学习有两个流派,一是权威派。根据词典或者资料,学习其中的语音语料语法。还要参考什么音系表、论文、音标,甚至是一些上古专家的资料和考证。

        第二种是自然派。相对不那么复杂,只需要模仿影视剧、纪录片片段,或者干脆和当地人交流即可。但要花的时间很长,需要很久才能“腌入味”。

        商叶初最开始用的是权威派的办法。毕竟她的大脑最擅长的就是死记硬背,而103的数据库里资料又很全。商叶初几乎每天都要用“其他值”兑换十几个小时学习的时间,徜徉在103的数据库中练习。最终把自己的方言练成了最符合书面标准的语音。

        纸上谈兵终不足。商叶初叫季君陶请来一位汝关当地的老师,就是为了再实践一下自然派的法子。双管齐下,见效更快。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