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的全息屏上,立刻浮现出孩子们的笑脸。画面里,穿民族服饰的小男孩戴着轻量化终端,眼睛瞪得圆圆的,伸手去触碰虚拟的火星岩石,终端的微光映在他黝黑的脸上。“他们以前连天文望远镜都没见过。”苏茜的声音带着哽咽,“现在能亲手‘触摸’木星红斑,能跟着北大的教授学甲骨文。”
陆云的目光落在画面角落的旧黑板上,上面用粉笔写着“星火”两个大字,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倔强的力量。他想起林默生前的愿望:“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看见世界”,现在这个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医疗那边呢?远程手术系统运行得怎么样?”陆云问道。
“很顺利!”苏茜调出另一份数据,“上周三,协和医院的李教授通过‘灵枢’系统,给西藏那曲的一位先心病患儿做了手术。手术时长比传统方式缩短了40%,患儿现在已经能下地走路了。”她点开手术录像的片段,画面里,李教授戴着神经接驳器,手指在虚拟操作台上游走,远在千里之外的机械臂精准地夹起手术针,缝合的伤口整齐得像艺术品。
林建国看着画面,突然笑了:“周岚当年做第一台神经干扰器时,总说‘技术要暖,要带着人的温度’。现在你们做的,就是她想做的。”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正是周岚的实验笔记,“这上面写着,2001年她去山区义诊,看到一个聋哑女孩用手语说‘想听听鸟叫’,回来后就熬了三个月夜,改了七版神经听觉方案。”
陆云接过笔记本,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上面画着简易的听觉神经映射图,旁边写着“要让声音有温度”。他突然明白,“灵枢”技术能迅速被人们接受,不是因为它有多先进,而是因为它藏着这样的温柔——不是冰冷的代码,是对每个生命的尊重。
下午三点,星火科技的全球发布会在京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场外,来自二十三个国家的记者举着相机,镜头对准入口处的“星火”标志——那是由无数细小的光点组成的火焰图案,每个光点都代表一段被技术温暖的故事。
陆云站在后台,整理着西装领带。苏茜递过来一杯温水:“别紧张,全球有十亿人在看直播,他们都在等‘灵枢’的未来。”雷罡拍了拍他的肩膀,义肢传来沉稳的力量:“放心,安全队已经扫清了所有隐患,熵公司的余孽翻不起浪。”
林建国走过来,将那个刻着“周”字的U盘塞到陆云手里:“带着这个,就像老林和周岚都在。”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当年远建科技的发布会,周岚也是这样紧张,手心全是汗。”
第二十七章:星火燎原
陆云握紧U盘,冰凉的金属外壳传来安心的触感。当灯光暗下来,他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聚光灯瞬间打在他身上,台下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他看向观众席,林建国、张启明、苏茜、雷罡坐在第一排,眼里满是期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