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清大食堂伙食不好,很多老师对此也颇有微词。
物理学教授叶企孙1925年来到清华后,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一个工友负责照顾他的生活。
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或家不在BJ的教授都在那里吃饭,这地方遂被称为“北园7号饭团”。
这个团体中还有金岳霖、叶公超等学界名流。
除此之外,有家有口的也不乐意吃食堂。
赵元任妻子杨步伟和几位教授的太太经商议,于1927年3月14日聘请“五芳斋”的厨师,在清华园大门前右方、南院对面的小河边开起一家饭馆,河上有小桥,故命名为“小桥食社”。
但因为杨步伟太过热情好客,食社成本比收入还高,几个月之后就关张了。
随着国家补贴投入的增加,清大食堂的伙食有了很大改善,直至千禧年左右,已经成为周围高校的翘楚,不仅味道好,而且物美价廉。
大概因为清大是理工科院校的原因,食堂的命名很理工,每个都有自己的编号,从一食堂、二食堂一直排到十五食堂。
理工院校的食堂大抵如此,当然,还有按照方位命名的,比如东食堂、西食堂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