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只有强军才能破釜沉舟,以当下京营的实力,可以直接从宣府进军,直击板升,有八成的可能,可以直接拿下板升。”马芳首先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何要构建三道防线。

        边军不是京营,不是精锐,破釜沉舟、千里突袭这种玩法,是独属于强军强将的用兵之法,并不是适用于边军。

        马芳进一步的解释道:“陛下,边军颇为复杂,罪犯、流民、破产者充斥其间,平时在军纪的约束下尚能压制,一旦局势失控,释放出的破坏力极其惊人,宣大河套、陕甘三边,胡汉杂居,如果身后没有防线,没有依仗,反而没有战守之心,因为没有退路,士气反而低迷,就会哗变溃营,甚至望风而逃、见敌便投。”

        “身后有退路,反而心里有底,士气可用。”

        “北宋末年,宋高宗匆匆继位,金人南下,只能勉强构建了一道江淮防线,在杜充投敌之后,整个防线彻底崩溃,金人攻破了杭州临安,搜山检海抓宋高宗。”

        马芳结合具体的战例为陛下分析了下,南宋初建,搜山检海抓赵构这段战争,只有一道防线的南宋,整个防线上的宋军,最终的选择不是破釜沉舟,而是投降和逃亡。

        马芳继续说道:“大同方向有三道防线,外六堡、长城、内五堡。吴总督和焦总兵首先要保证的是,败而不溃,未虑胜先虑败,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败而不溃,多么奢侈的构想,马芳自嘉靖十九年从北方逃归,为大明征战了这么多年,万历这几年,是唯一一段能够好以整暇的未虑胜先虑败的时间,他老了,没有年轻人的冲劲儿了。

        大明现在的军功制是战线制,而不是人头赏,这也是吴百朋敢这么思考布置的原因,只要能保证败而不溃,稳住战线,任务就完成了,俺答汗就要面对戚继光这把尖刀扎向心口的威胁。

        “原来如此,谢马将军解惑。”朱翊钧心中的解惑尽数解开。

        “陛下,臣有一言。”马芳现在已经到讲武学堂养老了,他应该远离朝堂的纷争,但思前想后,他还是要为戚继光说两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