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蛮汗是大明皇帝册封的怀义王,是虏王,他入京自然有自己的一条流程,本来土蛮汗该走朝阳门入京,那才是王爵要走的路,礼部因此爆发了一轮讨论,皇帝最终朱批,走兵道德胜门。
万士和主张走德胜门,因为虏王本身并不是宗亲,不是大明的亲王郡王,这些虏王的跟脚,是大明军事羁縻的一部分,类似于大明册封的指挥同知、指挥使,既然是军事羁縻,自然要走兵道。
如果土蛮汗能走朝阳门,则代表着修文德以柔远人的胜利,走德胜门则代表着夷狄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的胜利,万士和竭尽全力的说服了大明皇帝他的主张,并且压制了礼部内部的修德派,最终取得了这个结果。
类似的斗争还有很多,一部分激进派,则认为此时土蛮汗在路上理应出点意外,意外去世,而后大明更好的统治新开辟之地,即坝上草原,这部分激进派则以谭纶为代表,这种激进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
土蛮汗在隆庆元年入寇,导致谭纶连续七日未曾好生休息,差点就直接当场离世,而土蛮入寇更是导致京畿震荡无比,他在塞外找他不容易,但是他走进了关内,那他的命就由不得他了。
激进派的主张得到了相当多的认同,而保守派则以王崇古为代表,主张和解,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方面主张报仇,自然是天公地义,另一方面则认为轻启兵衅,大明的战略重心,就不可抑制的向内地转移,皇帝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注视向草原。
航海时代来临,技术流通渠道和贸易路线从陆地转移到了海上,大明正在从传统陆权大国向海陆并重转移,大明也在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将更多的目光看向北虏,有些捡了芝麻丢西瓜,不分轻重。
在彼此争执不下的时候,王崇古拿出了佛头乐的办法。
这个办法如何去评价,王谦已经给出了他的观点,拿出这个办法来的人,真的合该断子绝孙,但佛头乐的办法,让人眼前一亮,征伐需要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杀了土蛮汗一时爽快,却是无穷无尽的后患。
但王崇古的办法,连激进派的激进头子谭纶都直呼,王崇古不愧是大明的读书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