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明最大的势要豪右,垄断阶级和官选官阶级双重身份的王家,回乡祭祖,排场自然少不了,光是马车就十二架,王崇古怀里抱着一个孙子,只有三岁的孩子,说话都不利索,还对什么都好奇,说不清楚还一直说,王谦的小儿子,最喜欢揪王崇古的胡子。

        这个时候的王崇古,不是大明的次辅、官厂的总办,而是一个爷爷、兄长。

        “四郎啊,这次回乡,可比上次要好走的多,最近京营跑去太行山剿匪,太平多了,到了家里也给列祖列宗告个罪,不孝子,今年又回不去了。”王崇古笑着王崇义说道,虽然嘴上说的谦虚要告罪,其实语气颇为骄傲。

        “哥说的哪里话!爹娘地下有灵,知道哥这么厉害,决计不会认为哥是不孝子!八成把我骂的狗血淋头,没出息的玩意儿,当了一辈子的行脚商,到了还是个行脚商。”王崇义乐呵呵的说道。

        王崇古是因为当帝国的次辅才不会回乡到祖坟磕头的,祖宗知道不会怪罪,反而会欣慰,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族谱上都要单开一页的王崇古,日后就是他们老王家口口相传的老祖。

        “我呀,还是沾了女婿的光,海带大王这海带生意,才算是有了点能在爹娘面前唠叨的事儿。”王崇义说起了自家女婿姚光启,就是两眼放光,老姚家真的是眼盲心瞎,这么有出息的孩子,就这么放弃了,被王崇义捡到了大便宜。

        山东的海带不挣钱,但海带附带的海货生意,相当的赚钱,所以王崇义现在是一边赚大钱,一边做善事,毕竟这海带真的能防治大脖子病,王崇义这买卖做的一点都不亏心。

        “四郎,记得我的叮嘱,绝对不要滋扰地方,若是被贱儒给抓到了把柄,我这儿也为难,多点些银子,路上打点好,不要跟人急眼,你这个脾气,就喜欢跟人急,这么大岁数了,也不知道沉稳点。”王崇古将怀里的孙子放下,又叮嘱了王崇义不要滋扰地方。

        “知道了,知道了。”王崇义笑了笑,摆了摆手,撩起了下摆,上了车驾,打开了车窗,对着王崇古笑着说道:“哥,我走了啊。”

        王崇古将手里的孩子放下,小孙子今年三岁,小孩容易夭折,要背捂着些,背捂是山西的方言,就是背着点风,捂着点,不要伤风感冒,现在三岁了,回家看看,算是认认家门。

        小孙子很喜欢王崇古的胡子还不肯走,但王崇古佯装严肃的将孩子递了出去,这小孙子揪不到爷爷的胡子不高兴,但一上车又揪了四爷爷的胡子,又开心了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