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这种武德充沛带来的就是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历朝历代的巅峰,职业化的军队,士气高昂而且作战凶猛,步兵克重骑这种打法,在其他时间只有精锐才能做到的事,在五代十国,比比皆是。

        代价呢?代价就是中原丢掉了燕云十六州,为了出头,任何东西都可以出卖,为了当天子,连儿皇帝也在所不惜。

        代价就是这些军兵们,会把他们经过的一切地方吞噬,暴力完全失控的模样,就是五代十国,这些牙兵没有任何道德可言,生灵涂炭。

        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没有任何一点点的美好可言。

        直到柴荣进入了淮南,有席卷天下的事态,军事被纳入政治的延伸,就成为了最大的政治正确,赵匡胤终于将其彻底收束,才算是总结了五代十国的乱象,暴力终于从完全失控,变得可控。

        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驴车战神赵光义,接连的战败,只能走向兴文匽武。

        两宋的党争基本围绕着赵匡胤主张的革故鼎新和赵光义主张的祖宗成法之间展开,但凡是变法革新,就会伴随着强军,但凡是守旧反攻倒算,都伴随着重文轻武。

        两宋的暗弱,大宋只能兴文匽武的罪责,是赵光义导致的,他战败后,太害怕被人武力伐上,取代位置。

        随着时间的流逝,承平日久,人们逐渐忘记了暴力完全失控的恐怖,进而就无法理解和体会赵匡胤的价值了,但大明也有类似的顾

        虑和担忧,那就是客兵的安置。

        即便是以客兵起家的戚继光,都反对裁撤军屯卫所,并且要维系军屯卫所的力量,组建京营的方式来强军,为的就是防止暴力的失序,将暴力仍然纳入秩序的范围之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