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总督府的判断和陛下是一致的,过分谨慎的应对,反而不利于大明宝钞的推行,而且长崎总督府也没什么好办法,真的放开了宝钞的兑换,跟织田信长的宝钞拼个你死我活,反而落到了下成。

        大明宝钞无论如何也是有锚定物的,那就是大明的货物,倭国的宝钞锚定的只有债务,左脚踩右脚,只能天崩地裂。

        事情发展的角度,比朱翊钧和长崎总督府的判断还要玄奇一些,诡异一些。

        那就是,根本没有大名去京都领这些宝钞,实在是织田信长印的宝钞太过于稀烂,样张发到了各个大名手里,各个大名都是眼前一黑。

        就这玩意儿,能忽悠谁?

        大明宝钞的卖相是极好的,用的是棉纸油墨,轻轻一甩哗啦啦的响,字迹清晰,设计精美,防伪极其完善,大名们发大明宝钞,的确是收铸币税,但倭国上下也算认可,毕竟倭国也处于钱荒的状态,倭国不缺银,但缺铜。

        而织田信长的幕府将军,搞得宝钞,就是废纸一张,质量差,不能防伪,大名们拿这种烂纸,去换平民手里的银子,平民只会觉得大名们拿假钞忽悠人,糊弄鬼都没有这么糊弄的,印的跟冥币一样。

        两相对比,都是一样的铸币税,选择哪个不言而喻,哪怕是织田信长再次让步,但大名们普遍不怎么信任织田的宝钞,一顿饱和顿顿饱,连狗都懂的道理,倭国的大名们也明白。

        当然也有大名响应了织田信长的号召,去换了点信长纸钞,结果根本发不出去,退又退不了,打又打不过,只能吃个这个哑巴亏,再也不去换了。

        印钞,不是谁想印就能印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