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其实有办法解决,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每一次的王朝轮回,都是生产之劳的再次分配。

        张居正拿出了还田疏,但他不是很赞同,王崇古反对,但他还是执行了一部分,借着船引,收拢了一批土地,廷臣们也是普遍反对,而王国光说的这些事,到头来,就只有一个办法缓解这个矛盾,改变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再分配。

        王崇古看廷臣们无人应答,又骂了两句张居正过于狡诈,事情他在做,陛下说起,只有他来回答了,王崇古硬着头皮开口说道:“陛下,天下疲惫,但仍然以营造十王城,迁藩入京,以工兵团营为根骨,为官厂团造为血肉,以点散面为宜,动作大了,恐致天下沸反。”

        “受苦的还是百姓,陛下本意解生灵倒悬之困,若是战祸四起,恐还田法也没什么效果了。”

        “嗯。”朱翊钧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王崇古的说法。

        治大国,越急越糟,没点长久规划,好意思说自己的是天朝上国?还田自然要搞,但也是一点点的搞,步子大了一定扯到裤裆。

        廷议总是鼓噪无聊的,大明潞王殿下自大婚后,就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了,朱翊钧还是磨坊里的驴,朝堂的每一个决策,都要朱翊钧亲自下印,做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需要慎重对待。

        户部奏闻了大明各地普查丁口的进度,经过操戈索契这事一闹,普查丁口的速度在加快;而刑部奏闻了三件疑难案件,都是比较典型的事例,会影响到大明会典的修纂;礼部上了新一卷的海外番国志书,而高启愚将自己在泰西的经历,写成了《遣西心影录》记录了泰西的光怪陆离;

        兵部工部联名上奏了绥远驰道的修建进度,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甚至很多地方进度超过了预期,工程款到位,工程的速度自然跟得上,十王城已经完成了清理平整,地基已经挖掘,各官厂协调完成,砖石土木开始转运。

        吏部和都察院上了一份名单,朝阳门外的快活碑林,又多了十七块碑文,这一次出事的京堂都察院的御史,上一次写满了京堂御史外室的故事集妖书,终究是将十七位贪官给点了,他们的事迹会留在碑文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