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疏里,陈璘分析了兴文匽武的大势究竟为何会出现,家国疲惫,就是长距离的粮草运输,让远征始终是一件投入巨大而收获极小的行为,劳民伤财。
完全精算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远征沉重的后勤压力,是朝廷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至少水师现在的战争,短期的缴获,是可以平账的。
郑和下西洋战陈祖义、再战锡兰、设立旧港宣慰司,大明水师强攻密雁港,再击马尼拉,强袭九州岛诸令制国、张元勋猛击果阿总督府等等,都是如此,可以因粮于敌。
因为战争不发生在大明的腹地、藩属国这些传统大明疆域之内,所以可以因粮而敌,敌人就只是敌人,而不是胡汉杂居这种复杂的情况。
当然,陈璘的密疏里也提到了长期利益,维护海疆的安全和秩序,让商贸活动更加频繁,促进都饷官抽分收益增加,需求旺盛,促进大明手工工坊数量增加、大明流民减少等等,这一系列的长久利益,可以缓慢的交给时间去体现释放。
朱翊钧用洋洋洒洒近千字,回复了陈璘,主要是关于因粮于敌的讨论,大概意思就是知道就行了,不必公开讨论,对于海寇以及缴获的处置问题,进行安排,主要是那些烟土,一定要留下口舌,找到产地后,一举剿灭。
烟土,禁绝做不到绝对,还不如不做,因为供应的极度下滑造成价格的上涨,一定会引起无数人竞相种植,反而促进了罂粟的种植,所以一定要查到任何线索,就一查到底,绝不要有任何的姑息。
对于陈璘的作战规划,朱翊钧一个字也不改,他就不胡乱指挥,给大明水师们找麻烦了。
“陛下,先生在御书房外请求觐见。”冯保略显忐忑的说道:“还有大宗伯也在御书房外恭候。”
“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