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其实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论述这个结论,比如从士气凝聚方面。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倭寇入寇嘉定,参将李逢时、监军许国等,带领六千人前往平倭,大获全胜,嘉定知县阴凤麟,阻拦李逢时杀倭,因为杀俘不祥,二百三十一名倭寇俘虏逃脱,里应外合,导致罗店之战大明大败,蹂践没溺刺杀而死者二千余人,资粮器械悉为贼所有,终夜哭声不绝,因大败剩余三千余众无粮,遂多杀平民之寡发者以冒擒获,劫掠乡野之间,生民哗然,最终败亡。

        自此之后,倭人俘虏一律杀绝,这是血的教训,这是凝聚军兵士气,你若是带兵打仗,俘虏倭人却不杀,也不送到京师解刳院为医学做贡献,那客兵们心气儿就散了,更加玄学一些讲,就是没有了军魂。

        再比如从民心的角度,杀死倭寇在东南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杀尽倭寇日,儿郎还家时,道尽了杀倭的广泛支持,客兵也是有父有母,甚至广西来的狼兵,也是平倭的主力,杀倭的民意基础在大明广泛而坚实。

        再比如从战场进展和结束战争等等角度去论述,戚继光都能说出一堆的道理来,归根到底就一句话,倭寇必须死。

        三娘子在相持阶段,终于上路前往了会宁卫,三娘子不会在会宁卫过夜,见过了土蛮汗之后,就会立刻前往应昌,而后返回老家板升。

        和大明军士气正旺相比,土蛮汗的军兵可谓是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一个个都是垂头丧气,但是又有一种古怪的释然感,被戚继光摁着打,好像也许似乎可能,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

        也不是被摁着头打了一天两天,是被戚继光摁着头打了十年了。

        三娘子最先见到了董狐狸,董狐狸的侄子卜哈出已经被斩首示众了,上一次董狐狸在北古口杀了汤克宽,大明皇帝立刻下旨做掉了卜哈出,这就是对等报复。

        董狐狸满脸愁苦的说道:“唉,不瞒夫人,今岁十月,我跟大明京营碰了一下,大败特败,大明军前锋李如松,就李成梁那个莽撞无比的儿子,本来以为李如松会贪功冒进,我设下了天罗地网,结果李如松这厮,也不知怎么转了性,那叫一个难缠。”

        “他掐着我的头,左右摇摆,硬生生的把我的天罗地网给拉扯成了四面漏风,一战,我死了三百骑卒,他伤亡七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