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发生在哪里,殷正茂就赢在哪里。

        而陈璘就是殷正茂手下的大将,屡建军功,现在为都指挥佥事,按照陈璘打仗的本事,怕是过不久就能独当一面,而俞大猷请陈璘为佐贰,也就是副总兵前往松江府地面,自然有他的用意。

        这就是大明东南局面糜烂中,非常非常诡异的一件事,只要清丈,必闹倭寇。

        这其中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谁也没有证据,但事实的确如此,一旦朝廷开始了清丈,倭寇立刻就开始翻江倒海,俞大猷在防患于未然。

        他岁数大了,哪怕是自己突染恶疾或者有敢挠公法,伤任事之臣者把俞大猷给伤了,那也有戎事方面的人才主持局面。

        二来,需要一个独当一面的冲杀悍将,陈璘显然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三来,陈璘是个悍将,在皇帝面前谈起,露露脸,混个脸熟。

        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他们受的委屈,不能再让新生代的将领继续受了,打了胜仗还要被不断的罢免,言官只需要说几句,所有的功劳都被抹除的委屈,不能继续这样了。

        富国强兵,这强兵二字,非一蹴而就,需要水滴石穿,量变引发质变。

        “臣需要至少五年时间,三年练兵,两年安定,大明水师方有成效。”俞大猷给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表,五年,他只需要五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一切,希望朝廷能给他这么久的时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